历史必修三卷行天下周测卷答案
历史必修三卷行天下周测卷答案,全国100所名校答案网已经编辑汇总了历史必修三卷行天下周测卷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全国100所名校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2.变化一:1949一1978年,扶贫与教济相结合,以地方试点为主。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极其贫穷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借鉴苏联的救济模式;初期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处于摸索阶段。变化二:1978一1986年,实行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解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总体经济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贫困人口多:严峻的贫困现实以及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的愿望;党和国家对贫困问题的深人思考,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上一阶段扶贫与救济虽然在短时期内满足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变化三:1986年以后形成以“造血”、开发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解释:“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改革开放使中东部经济实力大增,有能力实施对口支援: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日益完善,日趋科学精准,形成了综合施策的大格局;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中国化的结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正确领导:综合国力的增强(或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行:广大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人民的辛勤努力;结合本国国情,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中国的扶贫壮举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将带领人民消除贫困。【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所学,可把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划分为几个阶段,根据“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可得出1949一1978年,扶贫与救济相结合,以地方试点为主。说明时主要结合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之后根据“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得出1978一1986年这一阶段,实行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说明时主要结合改革开放的表现及影响进行概括。根据“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可得出1986年以后形成以“造血”、开发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说明时结合前一阶段扶贫手段的弊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进行概括。最后再谈对扶贫的认识即可。
4.演变: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经历了敌对缓和与建交—同盟—冷战对抗的演变历程。理解:1918一1920年,苏俄正处于巩固新生政权的时期,但是美国出于意识形态对立,干涉俄国国内革命;20世纪20年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迫切需要外国投资,美国在苏联的对外贸易中占第二位;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当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投资,而美国正深陷经济危机之中,需要拓展国际市场,美苏关系更进一步,建立了外交关系;1939年,因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损害了美国利益,双方关系再度紧张;1941一1945年,面临共同的敌人,美苏建立了同盟,共同对抗法西斯侵略;战后,因为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的同盟关系破裂,并逐步走向冷战对峙。不断变化与调整之中。【解析】由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大事可以看出,20世纪上半叶美俄(苏)关系经历了敌对缓和与建交一同盟—冷战对抗的演变历程。然后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美苏关系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说明:美苏以各自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双方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与调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