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四)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试题)
【答案】(1)唐宋科举制的选拔标准:从德行、学识和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考试内容随着时代变化,逐渐重视经义、策论等方面。选拔方式:通过设置科目进行考试,如进士科、明经科;逐渐完善考试程序,例如宋代殿试采用弥封、誉录法的实施。(2)科举制度逐渐正规化、制度化;逐渐实现公性和科学化;考试内容逐渐趋于实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宋科举制经历了从形成到代更多考察一些广义道德、才学,从德行、学识和才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据材料“王安石改革科举,罢明经著科;进士科罢诗赋而试经义、策论”可知,宋代逐步明确化考试内容,强调实用能力,考试内容随着时代变化,逐渐重视经义、策论等方面。据材料“殿试实行弥封(糊名)”誉录法在省试中首创。"可知,选拔方式:通过设置科目进行考试,如进士科、明经科;逐渐完善考试程序,例如宋代殿试采用弥封、誉录法的实施。【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从隋代开始设立科举科目,到唐代丰富科目种类、扩大录取人数以及武举常科的建立,再到宋代的殿试和誉录法,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显示出其制度化的发展趋势,体现科举制度逐渐正规化、制度化:宋代的弥封和誉录法,减少了考试中的人为干扰;王安石改革科举内容,注重实际才能与治国方略,体现了对人才选拔的科学化要求,体现逐渐实现公性和科学化:从唐初的诗赋考试,到宋代王安石改革中突出经义、策论,强调考生的实际治理能力和知识应用,反映了考试内容的实用化趋势,体现了考试内容逐渐趋于实用。18.扶贫帮困是事关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发展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建国初期,上海失业人口高达67万余人。在政府拨款救济的同时,上海总工会发出“全市在业工人捐助一天工资”的号召,得到了全市工人的踊跃支持,全国人民也开展了对上海失业工人的捐助运动。上海市政府鼓励来自周边各省的失业工人回乡生产,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家解雇工人。1957年,上海失业人口降至3万余人。—据吴文俊《上海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1949—1957)》材料二2004年3月,国家决定:“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十一五”时期(2006一2010年),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包括比较规范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规范的国第9页/共13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