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5比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女性地位、多会有一个由低变高的过程。徐复观说:“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相反,母亲在家庭中二直保有崇高的地位;而母教对子女影响之大,是不必多加说明。”事实正是如此。然而,母亲在作为妻子的时候往往受到多种原因的束缚,其地位相对较低。在中国历史上,崇母现象有多重的表现。不论是在政治领域的王后或皇后,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母亲成为主人等,均体现由中国古代女性在北女面前享有极高的地位。,结合材料二中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来说明材料二中传统家训文本中关于“母”“妻”词频权重变化趋势。(12分)去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隋朝除进士科外,其他如秀才、明经等三科举人不可以随意报考,而是先由地方官员推经荐,才能进入中央政府的招考程序。唐朝常科考试包括三个过程:分别为“解试”“省试”“殿试”,其考生来源“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之后历朝基本延续了这一程序。唐朝的进士科是常科中的龙头老大,它的评价标准事实上左右着其他各科的评价标准。宋朝贡举在报名程序、考生资格限定、考试时间和地,点、考场规则、试卷评定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标志着科举考试的成熟。宋朝在考试规则方面做了进一步革新,如清除公荐流弊,将殿试、别试和锁厅试制度化,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知举官实行锁宿制度,明朝统治者甚至通过规范贡院格局来保证考试过程的公。明朝的会试录取初不分地凶。洪L熙元年,仁宗改革会试录取办法,实行分区录取,南人称南卷,北人称北卷。正统年间又分为南、北、中三区录取。摘编自吉丽《科举考试公公正研究》材及至晚清,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社会自身发展导致传统政治制度与现实社会差距愈来愈大{其基本格局呈现为科举制度一枝独秀,荐举、捐纳等其他辅助模式不同程度有所存在。作为选官正途,科举制度曾为封建国家政权输送了大量才俊降至晚清,其实际社会功效却每况愈下。荐举、捐纳作为补救途径其与生俱来的痼疾亦逐渐显现出来。为扭转这局面,统治者在保存科举制的前提下,新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如此新旧并存揭开了选官模式近代转换的序幕。选官结构上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异趣与趋同并非截然对立,往往是同时并存的,逐渐转化的。随着选官模式更新,原有民族限制逐步破除,使封建官吏特别是高层官吏来源多元化。“文武之界破”“满汉之界破”“内外之界破”已经成为选官新潮流。从总体来讲,新式学堂实际培养了一批封建统治的离心力量。而荐举制在实际操作中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荐举者道德水之高低。而晚清社会动荡不安,固有封建意识的影响以及荐举者的道德素养差异使荐举制度逐渐背离统治者的初衷,最后演化成为封疆大吏以朝廷名义培养私人力量的重要工具。至于捐纳制度更是破坏了固有的选官格局,瓦解了选官体制本身。摘编自赵炎才《晚清选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历史·第4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