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3月考试卷七及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一定程度上改写中国学术史,D正确。考古发掘的作用是以出土文物史料辅证文献错误,题干明确“纸上之材料”(古代文献)与“地下之材料”(考古发现)是互相印证的关系,排除A。“二重证据法”结合逻辑推断就能得出正确结论,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历史结论应具有严谨性,不能随着考古发现而不断发展,D错误。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6分,第24题19分,第25题16分,共51分)23(16分)(1)原因:皇帝提倡务农;楼璹重农、悯农的情怀;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应对政府考核官员的需求。(4分)(2)农业技术体系: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2分)相同点:从南宋到清朝,铁犁牛耕和男耕女织的农业家庭式劳作不曾改变。(2分)(3)趋势:秦至明,供大于求,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4分)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引进美洲高产作物,清朝前中期社会相对稳定,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或写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即位后“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未有根本突破。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所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4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高宗皇帝…下务农之诏”可知,皇帝提倡务农。根据“伯父(楼璹)时为临安於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可知,楼璹重农、悯农的情怀。根据“虽四方俗间有不同,其大略不外于此,见者固已韪(赞同)之”可知,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根据“伯父(楼璃)时为临安於潜令”“朝廷遣使循行郡邑,以课(考课)最闻”可知,应对政府考核官员的需求。(2)第一小问农业技术体系,结合所学,可知为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第二小问相同点,结合选必二第二单元单元导语,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故这题答案为:从南宋到清朝,铁犁牛耕和男耕女织的农业家庭式劳作不曾改变。(3)第一小问趋势:结合图中数据,从粮食总产量看,秦至明,粮食生产大于需求,从清前期到晚晴,粮食生产小于需求;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第二小问原因,基于第二题对相同点的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未有根本突破;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引进美洲高产作物,清朝前中期社会相对稳定,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促进人口快速增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所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24(19分)(1)表现:匈奴人逐步内迁,鲜卑人、氏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2分)影响: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3分)(2)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2分);影响: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饮食惯;推动了美洲经贸发展;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4分)(3)特点:移民人数大幅增长;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在2005年大致持;被吸引(自愿)迁移;移民分布广,主要迁入美国、德国和西班牙。(任写4点得4分)主要动力:经济全球化(1分)显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2分)问题: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1分)【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可知:匈奴人逐步内迁,鲜卑人、氏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影第3页共5页